驾驶舱里,除了驾驶,还可以做什么?看电影、点外卖、开视频会议……最近,各家车企连番推出令人人眼花缭乱的新款车型,智能座舱也肉眼可见地火了起来。
无论是车企还是智能座舱服务商,都在拼命“秀肌肉”——汽车座舱不仅仅是座舱,更是一个智能空间,甚至会成为第三生活空间,在车里,人们可以娱乐、办公、交互,被赋予智能的车辆非常懂得车主的心思,能预判车主的需求,在疲惫时播放舒缓音乐,在赶路时精准避开拥堵路线,车上的生活不再是单调乏味的行程……
宝马联合阿里巴巴深度定制了两大专属的AI智能体“用车专家Car Genius”和“出行伴侣Travel Companion”。这两个智能体有什么用?以“用车专家Car Genius”为例,据称,可根据简单、最近有哪些PG电子的热门玩法?它们有什么独特之处?直白的车辆情况描述,最近有哪些PG电子的热门玩法?它们有什么独特之处?提供品牌知识及车型功能解析,通过车内传感器和实时数据分析,能主动提醒车主注意驾驶习惯,并根据不同天气和路况提供最佳驾驶模式建议。
华为的鸿蒙座舱HUAWEI SOUND非凡系列则搭载43个定制扬声器,构建出360度超环绕声场,实现堪比图书馆级的静谧降噪效果。虽然音效顶级,但驾驶者要听导航,乘客要刷视频,相互干扰怎么办?据称,HUAWEI SOUND非凡系列解决了这个“世纪难题”,其独创独立音区技术,可将前后排划分为互不干扰的声学空间,驾驶者专注于导航语音提示,后排乘客则沉浸在自己的影音世界。
“未来的智能座舱,不只是工具,更是一个有思考能力的助手,比如可以帮车主回家取东西、接朋友等,只要车主有需求,智能座舱就会响应。”这是我在采访一家智能座舱服务商时,创始人告诉我的畅想。
当新能源汽车进化至今,燃油车的轰鸣已日益消散,一场新能源汽车的“智能座舱革命”,正在重构人车的交互逻辑。尤其是当大模型“上车”后,智能座舱能力将迎来质的飞跃,展现出强大的多模态交互能力。
如果说智能驾驶是汽车的“手”和“脚”,那智能座舱就是“大脑”。既然是“大脑”,便承载着赋予汽车感知、思考与交互的使命,不仅需要快速处理海量的用户数据,精准理解指令背后的深层需求,还要协调车内所有智能设备,预判车主意图。
逛了近期的上海车展,智能座舱让我很心动,但是,如果真让我把车变成智能座舱,至少目前还不敢。
这些炫酷功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、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如何保障、复杂的交互逻辑是否会成为使用负担……技术革新带来的美好愿景,终究要经得起现实场景的检验。就像曾经的自动驾驶,被描绘得无比美好,能够解放双手、提升出行效率、司机不用碰方向盘等,可现实中,面对复杂多变的路况、极端天气以及突发的交通状况,算法的局限性、传感器的误判等问题不断暴露。
或许智能座舱会同样如此,看似强大的语音交互在嘈杂环境下识别率骤降,丰富的娱乐功能可能分散驾驶者注意力,过度依赖智能设备可能在系统故障时陷入操作困境,如果语音指令识别出现错误,甚至会导致误操作,纠正错误过程中,驾驶者的注意力会转移……因为一旦智能化,系统的复杂性与潜在风险便会呈指数级增长。现在,大模型也“上车”了,大模型的安全性如何,也有待验证。
如果说技术风险终将在进化中日趋完美无瑕,那么个人信息安全方面的风险则怎么都逃不掉。如果智能座舱成为第三生活空间,驾乘者想得到智能座舱VIP式的服务,势必要交出更多的个人信息。从日常出行轨迹、通话记录到偏好的音乐风格、消费习惯,海量数据被系统收集分析,也就是说在车里每说一句话都可能被记录、分析。一旦这些数据遭到恶意利用、非法倒卖、被黑客攻击窃取,或者车企及服务商数据管理机制不完善,数据存储、传输环节存在漏洞,轻则遭遇精准推送的骚扰广告、诈骗信息,重则面临身份冒用、财产损失等风险。当车主及乘客的行踪隐私、消费偏好全部暴露无遗,原本私密的车内空间,反而可能成为个人信息裸奔的“透明舱”。
当隐私泄露风险如影随形,所谓的个性化服务,反而可能成为悬在用户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在享受智能便利时不得不时刻保持警惕,甚至警惕也没用,因为数据采集往往在难以察觉的场景中无时无刻不进行着,复杂的隐私条款藏在冗长协议中,用户即便仔细阅读也难以完全掌控数据流向,最终让隐私保护陷入“防不胜防”的困局。
说了一些自己担心的问题,并不是想全盘否定智能座舱,智能座舱是汽车智能化发展的重要标志,是大模型时代的产物,但在真实场景的打磨与迭代中,唯有将安全与可靠性作为创新的根基,才能让智能座舱真正走得长远,否则难免来不及“踩刹车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