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G(中国大陆)电子·控股有限公司-官网

2025智能驾驶SoC芯片:架构跃迁与生态重构下的国产化机遇-PG电子控股有限公司
关闭
2025智能驾驶SoC芯片:架构跃迁与生态重构下的国产化机遇
作者:小编 日期:2025-08-05 点击数: 

  

2025智能驾驶SoC芯片:架构跃迁与生态重构下的国产化机遇

  今天分享的是:2025智能驾驶SoC芯片:架构跃迁与生态重构下的国产化机遇

 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快速普及,车载芯片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。传统汽车电子中,以单个CPU为核心的MCU芯片曾长期主导车辆控制,但面对智能驾驶时代海量的传感器数据处理需求,这种单一架构已力不从心。如今,集成了CPU、GPU、ASIC等多种异构处理单元的SoC(系统级芯片),凭借更强的算力和数据吞吐能力,成为智能驾驶的“新大脑”,并推动着整个产业生态的重构。

  智能驾驶的核心在于“感知-决策-控制”的闭环,这需要处理来自摄像头、激光雷达、毫米波雷达等数十个传感器的实时数据。传统MCU芯片因算力有限、数据处理效率低,难以满足L2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需求。而SoC芯片通过将CPU(负责逻辑运算)、GPU(擅长并行计算,处理图像数据)、ASIC(定制化加速特定算法)等集成到单芯片中,实现了“一芯多能”。

  目前,短期来看,CPU+GPU+ASIC的混合架构仍是市场主流,既能满足复杂场景的计算需求,又能平衡成本与功耗。比如英伟达的Orin系列芯片,就通过GPU与ASIC的协同,在高阶智驾领域占据重要地位。但长期来看,随着自动驾驶算法逐渐固化,更高效的CPU+ASIC架构有望普及——ASIC通过定制化设计,能深度优化特定算法(如特斯拉的NPU、地平线的BPU),实现性能与功耗的最佳平衡。

  市场规模的增长印证了这一趋势。数据显示,2023年国内车规级SoC市场规模已达267亿元,2019-2023年复合增长率达42%,远超全球同期水平;预计到2028年,这一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。其中,ADAS(高级辅助驾驶)SoC市场增势迅猛,2023年国内规模达141亿元;而更高阶的ADS(自动驾驶系统)SoC虽仍处测试阶段,但技术溢价显著,预计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达257亿元,成为重要增量来源。

  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,国产智能驾驶SoC正迎来黄金发展期。政策层面,北京、武汉等地陆续落地L3级自动驾驶法规,为城市NOA(自动导航辅助驾驶)的普及扫清了法律障碍,据行业预测,2025年底乘用车NOA渗透率将达20%。市场层面,高阶智驾正从高端车型向主流市场下沉,10万元级车型搭载高阶智驾成为可能,这倒逼芯片厂商通过工艺升级(如7nm制程)和供应链整合降低成本。

  技术路线上,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正从分布式向中央集成式转变,“舱驾一体”成为明确方向——即通过单颗SoC同时支持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功能,最终实现“One Chip”的终极形态。这种融合不仅能减少硬件成本、缩短数据通信时延,还能支持无感OTA升级,加速功能迭代。目前,英伟达Drive Thor、高通SA8775、黑芝麻智能“武当”C1200等芯片已在这一领域布局,而3nm制程和Chiplet技术的应用,正进一步突破算力动态分配的瓶颈。

  开发模式也在发生变革。传统车载芯片开发采用“硬件先于软件”的串行流程,周期长达数年,难以适应智能驾驶的快速迭代。如今,英伟达、地平线等企业采用“芯片+软件栈+开发平台”的一体化模式,通过开放工具链和算法库,实现软硬件并行开发。例如地平线的“天工开物”平台,支持算法即插即用,大幅降低了车企的适配门槛,加速了产品落地。

  当前智能驾驶SoC市场形成了三类参与者:专用智驾SoC供应商(如地平线、黑芝麻智能)、通用芯片供应商(如英伟达、高通),以及车企自研团队(如特斯拉、国内新势力)。全球市场仍由海外企业主导,但本土厂商正通过差异化策略快速崛起。

  英伟达凭借CUDA生态和Orin系列芯片,在高算力领域占据优势,2025年1-2月,其Orin-X/N芯片在国内智驾域控市场份额合计达50%。而Mobileye的“黑盒”模式(算法封闭,限制车企自主创新)正面临挑战,2024年中国本土客户锐减至少40%,市场份额被英伟达和本土企业挤压。

  国产厂商中,地平线%的市场份额位居国内车规级智驾芯片第一,其最新的征程6P芯片算力达560TOPS,可与英伟达Orin-X竞争;黑芝麻智能则在传统自主品牌的高速NOA行泊一体域控芯片市场排名第三,其华山系列芯片已在多款车型量产。华为海思通过全栈自研,构建了从芯片到算法的闭环,昇腾610芯片搭载于问界、阿维塔等车型,形成独特优势。

  车企自研方面,特斯拉的FSD芯片针对纯视觉方案深度优化,下一代AI5芯片预计2025年推出,算力将是现有版本的10倍;国内新势力如蔚来、小鹏也在推进自研芯片,通过定制化提升能效比,但受制于制程工艺和量产经验,仍需与专业芯片厂商协同。

  智能驾驶SoC的竞争已从单一的算力比拼,升级为“硬件+软件+生态”的综合较量。车企在选型时,不仅关注芯片性能和成本,更看重平台延续性(避免频繁切换供应链)、适配性(与传感器、软件的协同)、软件生态(开发工具链是否完善)和本土化服务(快速响应需求)。

  英伟达的CUDA生态、ARM的SOAFEE架构,正是通过标准化接口和预置算法库,吸引了大量开发者,形成技术壁垒。国内厂商也在加速构建开放生态,例如地平线通过“天工开物”平台聚集算法合作伙伴,黑芝麻智能与车企联合开发适配方案,这些都为国产芯片的规模化落地奠定了基础。

  随着算法向BEV+Transformer架构升级,芯片对内存容量和带宽的要求大幅提升。行业正通过硬件架构创新(如集成Transformer引擎)、关键算子优化(如对LayerNorm等复杂算子的硬件加速)、存储系统重构(如三级缓存设计)突破瓶颈,确保芯片在处理大规模模型时仍能高效运行。

  从MCU到SoC,从分散到集成,智能驾驶芯片的进化不仅是技术的跃迁,更是产业生态的重构。在这场变革中,国产厂商正凭借政策支持、本土化服务和开放生态,在中高阶市场加速突围,未来有望与全球巨头形成多元竞争格局,推动智能驾驶技术更快走向普惠。对于刚接触PG电子的新手,有什么实用的攻略吗?

顶部